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體 |English |日语 |无障碍 |关怀版
返回管委会首页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独墅湖畔碰撞出交响“新火花”

中国交响乐峰会共商时代“和谐之音”

时间:2023-11-19 08:15|来源:|浏览量:|字号:

昨天是苏州交响乐团成立七周年纪念日,随着简单又隆重的开幕式结束,2023中国交响乐峰会暨第八届中国交响音乐季闭幕式的论坛活动也如火如荼展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界人士相聚一堂,各抒胸臆,在美丽的独墅湖畔碰撞出中国交响乐未来的思想“新火花”。


扎根民族土壤 讲好“交响”故事

用交响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来自全国的30余家交响乐团在峰会中积极交流各自经验、心得,加强不同城市交响乐团之间的交流合作,贡献交响乐团在城市和国家发展中的智慧力量。

交响作品如何实现跨界,如何融入中国特色、江南色彩?杭州爱乐乐团副团长郭向昀给出了答案,近几年,杭州交响乐团与杭州歌舞剧院“西子国乐”民乐团合作呈现民乐联奏《西湖春》《采红菱》等曲目,实现“交响乐+民乐”,与杭州杂技总团连续两年以“交响乐+杂技”的形式合作推出《杂技奇妙夜》儿童音乐会。“我们还计划将交响乐与歌舞剧、地方非遗保护剧种类等其他艺术门类跨界结合,用杭州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郭向昀说,乐团尝试与其他各类艺术表演形式进行深度合作,呈现多种“交响乐+”的跨界作品和演出模式。

“除了作品本身,我们用什么方式可以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上海爱乐乐团高峰团长表示,这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尝试让我们所有的演奏员不穿西服,穿上国风服装,穿上唐装,包括我们鼓励我们的年轻观众穿上中国传统服饰来参加音乐会,这样的效果特别好,所以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作品的创作和宣传策划方面,我们需要持续去突破一些新的想法,包括我们也会选用直播的形式来做交响乐的宣传。”

与时代相“和” 探寻中国作品的创作之路

论坛上,各音乐学院负责人围绕“中国作品的策划、创意、创作”“现代作曲手段和传统的结合”以及“各音乐学院的特点和发展”三个议题展开如火如荼的探讨。各音乐学院的负责人纷纷围绕自身音乐创作的经验分享了对于中国音乐作品创意创作的看法,介绍了自身院校对于音乐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计划,提出了现代作曲手段和传统的结合之路。

“文艺创作关注当下,与时代同频共振”已成为上海文艺界的共识。在论坛上,上海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上海音乐家协会顾问徐孟东表示,“交响乐作品的艺术性和可听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古典和权威等问题与其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如何推动交响乐的创作?如何使交响乐与时代的结合?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旻在他的分享中表示:“音乐创作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成分,所以必须发挥作曲家们的个人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体验,交响乐很重要的是它的思想性,重视音乐对人的感情、情绪上的渗透,同时要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创作导向。”

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指出了目前“音乐创作的主体仍然在音乐学院”的事实。基于此,他呼吁推动音乐学院作曲理论、作曲技术、课程建设的教学体系的完备。

此次探讨,不仅是各个音乐学院对交响乐发展的关注、对音乐院校教育现状的思考,也是探索交响乐如何与时代、与传统奏出“和谐之音”的思想碰撞。

记者 罗雯 实习生 魏敏 胡欣茗

《姑苏晚报》2023年11月19日A03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